“上面千条线,下面一根针。”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末端,也是服务群众的前沿,基层干部是穿针引线人,其工作状态直接关系到政策落地的成效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。必须持之以恒做好基层减负这篇大文章,真正为基层干部解开束缚、卸下重担,让他们心无旁骛抓落实、轻装上阵干实事,充分激发基层治理的蓬勃活力。
“减负”要减在“实处”,破除阻碍干事创业的“无形之墙”。基层负担重,根源在于政出多门、条块分割的体制机制弊端,表现为名目繁多的检查、过度留痕的考核评比、层层加码的摊派任务。这些“文山会海”、“痕迹主义”、“责任甩锅”如同一道道“无形之墙”,消耗了基层干部大量本该用于服务群众的时间和精力。减负必须精准发力,直击痛点。要大力精简会议文件,能合并的坚决合并,能不开的坚决不开,破除“以会议落实会议、以文件落实文件”的怪圈。要优化考核评价机制,坚决纠治多头考核、重复督检、过度留痕等问题,推动考核从“看材料”向“看实绩”转变。要厘清不同层级、部门之间的权责边界,从源头上为基层卸下“不该背的包袱”。
“赋能”要赋在“要害”,注入提升治理效能的“源头活水”。减负不等于减责,松绑旨在更好地赋能。基层之所以常感“小马拉大车”,关键在于权责不匹配、保障不到位。赋能增效,就是要为基层补短板、强弱项,赋予其干事创业的必要资源和权限。要积极推进权责下沉,依据基层实际需求和承接能力,依法赋予乡镇(街道)更多综合管理、应急处置、行政执法等权限,确保基层权力给足、责任压实。要推动资源下沉,完善人、财、物向基层倾斜的政策保障机制,确保基层有能力办事、有资源成事。要大力推广“街乡吹哨、部门报到”等创新机制,建立基层诉求快速响应和联动解决平台,赋予基层对上级部门的评价权,倒逼上级部门从“管理者”转向“服务者”,形成上下联动、协同共治的良性局面。
“导向”要立在“明处”,树起崇尚实干实绩的“鲜明旗帜”。为基层减负赋能,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广大干部能够聚精会神投身实践、服务群众。必须树立重实干、重实绩、重担当的鲜明导向,营造激励基层干部想干事、能干事、干成事的良好环境。要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,提高群众满意度在考核中的权重,让基层工作“好不好”由群众说了算。要严格落实“三个区分开来”要求,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,明确免责界限,为那些在改革创新、攻坚克难中敢于担当、出于公心出现失误的干部撑腰鼓劲,让他们放下包袱、大胆探索。要大力选树和宣传基层先进典型,对在艰苦岗位、复杂环境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干部给予褒奖和重用,让实干者得实惠、有为者有位置,充分激发基层干部的内生动力和创造活力。(陈安琪)
免责声明:1、凡本网专稿均属于雄安财经网所有,转载请注明“来源:雄安财经网”和作者姓名。 2、本网注明“来源:×××(非雄安财经网)”的信息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若侵权本网会及时通知用户删除或强制删除相关信息。 3、雄安财经网为用户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;用户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与雄安财经网无关。4、雄安财经网友情提示: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!